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在臺灣是一個很常見的物種,做植物研究的人總是會不經意略過這個物種, 業餘植物愛好者多半追求稀有的物種,對這種很「賤」、到處都有的雜木可能會嗤之以鼻。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 構樹竟然能和南島語族的遷徙有關聯!
台東史前博物館張至善助理研究員及中央研究院鍾國芳老師團隊花了七年的時間至臺灣各處、
太平洋島嶼等地採集、收集標本分析(我也幫忙採集過樣本,與有榮焉),跨領域的研究找到太平洋的構樹是由台灣早期的南島語族帶出去了,
間接證實了大洋洲的文化起源是來自臺灣。很平凡的構樹,但故事卻很精采吧!
期許我們做生態研究的人也能從生活周遭挖掘出這樣精采的故事
我們研究室主要針對植群生態學中的傳統研究領域與空間資訊的工具結合。 研究主題以植群生態為出發點,從基礎的植群分類(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植群的分布、生態棲位(ecological niche)延伸至物種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等(請參考Environmental niche modelling), 我們也關注跟環境相關的議題,期望透過紮實的理論課程、野外訓練以及對於環境的關懷, 讓學生能將所學內化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進一步關懷人群社會以及生態環境。 目前開設的課程主要為大學部基礎必修的生態學,選修的植群生態學、生態資訊學等
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森林除了熟知的針葉林、闊葉林外,有沒有更細緻的分法?
植群分類是群落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的基石,透過植群分類的過程, 我們應用了數值分類法,探索性分析(exploratory analysis)來進行分類以及探討不同植群型之間的物種組成差異以及環境因子的影響。 植群分類最終會有結果,但我們更注重在分類的過程中所挖掘到的現象及背後的因果關係。 為什麼同樣是玉山箭竹覆蓋度高的棲地,有些地方地被植物組成很單調,有些則是物種多樣性較高, 環境因子影響較大還是生物之間彼此競爭的影響較大?這些都是我們想要討論的細節
物種的分布在生態學的研究上一直都是探討的熱點。近十年來技術的發展, 使得我們能透過生態學中生態棲位的理論,結合 GIS 工具以及機器學習法, 來預測特定物種潛在的分布範圍,除了探討理論上物種分布會受到哪些環境因子的影響外, 我們也試著針對分布侷限、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物種預測其潛在分布, 並試著在保育及經營管理上應用。
除了室內的課程之外,我們重視野外的實作,因為透過身體勞動才能更深切的體會自然帶給我們的禮物。另外我們研究室也使用現在新的資料分析方法,例如 R 語言應用在統計分析上,使用 R 產出美麗的圖,或是應用其他程式語言例如Python 語言來分析資料、開發函式、計算大量資料等。最重要的是,我們是自由軟體及開放源碼、開放資料的愛好者,我們認為一個人在成長之中受惠於社會的許多幫助,因此在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內,我們希望能使用自由軟體外也能學習其精神,貢獻自己的能力於社群。
我們很樂意從最基礎的開始培養學生,不管是野外的生態調查或是室內的分析、報告撰寫等技能。 如果你想做和我們研究計畫相關的工作,我們也可以給你一些兼任助理工讀的薪水喔。
如果你是準研究生或是大學不是生物資源系畢業的學生,請你準備好你想做的題目方向來和我討論。 如果你還沒有方向,或只是想念個研究所,建議慎重考慮。畢竟做個碩士論文的題目,短則兩年,長則三、四年, 若你只是跟著潮流走,我會建議你找個喜歡的工作累積你的經驗,等到未來有一天真的很想來念書再來考慮。